媒體 | 《廣州日報》專訪:乘改革開放春風 民營企業家孫志強帶領企業實現“貿易-加工-自主研發”華麗轉身
乘改革開放春風 民營企業家孫志強帶領企業實現“貿易-加工-自主研發”華麗轉身
“智造”機器人 率團闖歐盟
《廣州日報》 2018年5月28日 A5版 記者:何瑞琪
我們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四十年 奮斗廣東再出發
【開篇語】
今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廣東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殷殷囑托,使命在肩。奮斗廣東,再次出發。
一周前,廣州日報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我們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年 奮斗廣東再出發》開篇特輯。今日起,以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為指引,本報將分別從“新發展”“新經濟”“新絲路”“新生活”四個維度推出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講述廣東各行各業新時代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的奮斗故事,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廣州的探索與成就。
改革開放的每一段進程,都承載著奮斗者的光榮與夢想。改革開放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奮斗者實現價值、人生出彩的契機。歷史如此,未來仍將如此。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時代。我們的故事最動人,奮斗的故事最精彩。
改革開放的浪潮奔騰不息,敢闖敢拼的奮斗故事在嶺南大地不斷上演。翻開老照片,“打工族”在流水線上揮汗如雨,定格了上世紀90年代工廠生產的瞬間。那一年,汽車修理工孫志強捕捉到制造業轉型的一絲機遇,扎根廣州毅然“下海”,從貿易、加工走向自主創新之路,最終成為中國機器人與智能技術行業頗負盛名的民營企業家。
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破題之舉在科技創新。孫志強帶領著在廣州發展壯大的企業瑞松科技,持續推進自主研發,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接力奮斗、砥礪前行。
“我要留在廣州”
1978年,中國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 猶如一聲“春雷”驚醒國人。兩年后,13歲的孫志強從福建家鄉徒步三十里山路,幾經輾轉,進入一家汽車修理廠打工。他不僅學了修車,還干起了汽車零部件的市場開發與銷售,把汽車行業的門道摸了個透,不知不覺中打下了創業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末,孫志強接連遭遇三次事故,最后一次眼睛嚴重受傷,來到廣州中山眼科醫院治療。站在病房陽臺上,望見區莊立交橋下的夜市燈火輝煌,他心頭萌生一個念頭:“我要留在廣州。”多年后回想起這一幕,孫志強說,他有種直覺:既然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這里就能提供成長、容錯、跌倒重來的空間。
正應了那句“東西南北中,發財來廣東”,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1990年,孫志強進入廣東省通用機電設備公司,負責市場開發與銷售工作。“我賣了很多設備,看到制造業發展是快的,但是效率是慢的,將來裝備制造業一定會有前途。”靠兩只耳朵兩條腿,他搜集了大量的市場數據。
1994年,當日本松下電器想在中國投資設廠生產電焊機及機器人,并招募中國首個代理商時,孫志強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孫志強和他的工業機器人“軍團”
千里走單騎的“科普員”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上世紀90年代初,代理商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模糊的概念,孫志強已主動打電話給松下尋求合作。
松下專門派人赴粵考察他本人和家庭情況。在水蔭一橫路里,他們看到孫志強一家四口擠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上廁所還要跑到外面去,不由得有些觸動。和孫志強談廣東經濟發展情況時,他如數家珍,靠多年的積累把市場分析、前景預測聊得頭頭是道。
“聽他們介紹,當時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使用,未來生產線上占比可能達到70%。我一聽就很興奮,中國當時幾乎還是人工焊接,何不現在就去追?”當成功拿下代理權后,孫志強毅然辭職“下海”,拿出20萬元老本還借了五六十萬元,于1995年正式成立第一家公司,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劃動追夢的小船。
創業初期,孫志強把衣物塞到塑料箱捆在摩托車尾部,“千里走單騎”,闖蕩珠三角制造業工廠。然而,銷售工業機器人沒有想象當中順利。從成本角度而言,以機器人替代人似乎是“不劃算”的買賣。那時勞動力紅利爆發,工人平均每月工資才不到1000元,而一臺設備近40萬元左右,還沒算上生產線改造成本。
孫志強磨破了嘴皮子,他不僅是為自己做生意,還要為先進制造技術當好“科普員”。他還清楚地記得公司1997年推銷出第一條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生產線,整整談了500多天才達成協議。當廣州五羊(本田)摩托車廠首吃“螃蟹”,落成當時廣州乃至全國最為先進的摩托車焊接生產線,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昔 1997年,廣州五羊(本田)摩托車廠第一臺焊接機器人系統
下好技術研發的“先手棋”
“三來一補”、前店后廠、“兩頭在外”……這些都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歷史名詞,創業之路既要敢為天下先,也要虛心接受生產鏈中的價值定位。
1997年,孫志強第一次去日本,在車間看到大批機器人飛速運作,“恨不得一天把它全部學回來。”回國后,他拼命想找到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突破口。做成了廣汽本田機器人項目后,他發現,廣州汽車工業就是通往未來的“大門”。
廣州市乃至廣東省早已將汽車產業確立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004年,珠三角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轎車消費市場,占了全國的1/4市場。不過汽車裝備相關技術牢牢掌握在外國人手上,自主研發能力與市場體量并不匹配。
“能不能用自主高端裝備改變這個局面?”在其他機器人貿易服務商還在“試水”行業時,孫志強已經下了一步技術研發的“先手棋”。
2007年,他與日本北斗株式會社投資3500萬元設立北斗(汽車)裝備有限公司,“當時,我們持股比例較少,但與日方合作研發技術及開拓市場,是有學習價值的。”
滿志躊躇的孫志強眼看馬上能觸摸未來,結果,國際金融風暴公司帶來巨大的虧損。是進是退?長達16年的合作伙伴與他的意見難達成一致,最終結束合作。孫志強不想放棄合資公司,只能把第一次創業工廠留下給老伙計。
就是在這種極度困難中,孫志強依然不忘自主創新路,他借機將中國研發人員送到日本培訓,及早著手建立技術團隊。2011年,他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消化吸收北斗在汽車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并將持股權轉變為實際控股權,占據合資公司的絕對話語權。打造中國智能制造強企的夢想,終于“再見彩虹”。
苦練智造內功破巨頭壟斷
2012年,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25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8臺的一半。與發達國家應用水平的巨大差距,在孫志強眼中,卻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爆發時期。他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一艱難之路,正式創立了瑞松科技。
通過對團隊的培養和技術的創新,孫志強進入自主研發和創新階段。“當時買下日本技術時,我構建了一個計劃。日本技術只針對日韓系車型,我們引進日本制造技術,再通過進一步消化與創新的‘二次開發’,中間持續了一條艱難的路,最終開發了歐美車系的制造標準”。
苦練智造“內功”,瑞松科技開始打破跨國巨頭市場壟斷。作為目前國內少數能掌握機器人外部軸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早在2015年,瑞松科技機器人系統關鍵部件出口到了德國。目前,瑞松科技的機器人智能技術和系統集成業務在我國位居前列。
但孫志強的野心并不僅限于汽車行業。隨著改革開放推向深入,他敏銳地意識到,像航空航天、高鐵、海洋工程、醫療等產業領域對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是我們的市場。”
如今,瑞松科技的機器人技術與系統集成綜合能力目前在中國位居前列,除了工業領域外,在民生工程中也提供了諸多的典型案例:廣州塔、廣州白云機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這一串由瑞松提供智能焊接工藝技術方案參與建設的項目名字,是這個“第一”地位的最佳注解。
今 如今的廣汽乘用車A30焊裝項目地板總成自動化生產線
“這里值得我們留下來”
“回顧經歷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走過典型的‘貿工技’三步發展的過程。”孫志強說,從1995年起的創業初期,主要以代理銷售及技術服務外包為主;2007年與日本北斗株式會社投資3500萬元設立北斗(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走向制造;2011年起進入自主技術研發階段。
每一步的精準落腳,都離不開自主創新的強烈渴望。每年,瑞松科技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并成立了智能技術研究院。一批行業尖端研發人才匯聚,助力“中國制造2025”。
近年,廣州明晰通過“IAB”計劃,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機遇和黃金窗口,在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新舊動能轉換“接力跑”中,方向明確,步履穩健。孫志強說,創新和實體經濟的結合將會成為廣州未來經濟的驅動器。“總部移走是不可能的,這里值得我們留下來。”
為廣汽、大眾提供機器人生產線
1997年,瑞松科技的企業前身為廣州五羊(本田)摩托車有限公司提供了第一條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生產線。
2015年,瑞松科技機器人系統關鍵零部件出口德國,打進工業機器人較先進的歐盟市場。
2017年,瑞松科技進入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評選的廣州未來獨角獸企業入選榜單。
目前,瑞松科技的機器人智能技術和系統集成業務在中國位居前列,為廣汽、比亞迪、上海大眾等汽車廠商設計機器人焊裝自動化生產線。產品擴大到手機、醫療、3C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
【奮斗底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廣東率先“破題”
廣州5大項目未來將釋放5000億元產值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和排頭兵,廣東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廣州,正打造領跑全國的IAB產業集聚區,處于“換擋期”的廣州后發優勢被全球投資者看好,創新之城、機遇之城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紛紛前來。富士康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GE生物科技園、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思科(廣州)智慧城、樂金顯示OLED面板項目……僅5個大項目未來五年將釋放近5000億元產值。
2016年2月,在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之下,廣東率先出臺了首個省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涵蓋一個總體方案、五個行動計劃,打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年攻堅戰。實踐證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關戰助力經濟轉型升級。數據顯示,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8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99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廣東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由2012年的23.3%、47.9%提高至2016年的27.6%、49.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由2012年的57%提高至2016年的61.7%。
【大事記】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開始地方考察,第一站就選擇了廣東省。考察期間,總書記對廣東提出了“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殷切期望,要求廣東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廣東是經濟大省,不僅地區生產總值要支撐全國,結構調整也要支撐全國,必須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走在前列,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2016年2月:廣東印發《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
2017年:《廣東省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印發。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對廣東提出了“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希望廣東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
2017年8月: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 通訊員粵發宣、穗發宣、穗工信宣)
專題統籌:趙東方 湯新穎
文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瑞琪(署名除外)
圖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開篇語撰文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石善偉
視頻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宏斌